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张国平教授课题组参与的大麦泛基因组研究成果登《自然》
发布日期:2021-01-20 23:44:37 浏览次数:310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作物设计育种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国平教授课题组参与的大麦泛基因组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由德国、澳大利亚、中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大麦基因组研究团队在揭秘大麦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11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barley pan-genome reveals the hidden legacy of mutation breed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该国际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为了解析生物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就必须完全解码它的基因组。早在三年前,这一国际大麦研究团队完全解码了大麦个体基因组 (Nature,2017,544:427–433)。但要了解整个大麦群体的遗传信息,这远远不够。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2万多份包括地方品种和野生种的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到20个遗传差异显著的品种,其中包含两个中国农家品种;结合多种不同技术优势的DNA测序平台(10x Genomics、Illumina、PacBio、Hi-C),对这些品种进行测序和组装,最终得到它们的泛基因组参考序列集。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对不同品种间基因组大片段插入/缺失变异(PAV)进行了鉴定,共发现了1,586,262个PAV,并观察到低频变异的富集;同时还利用200个驯化大麦和100个野生大麦的全基因组数据进行结构变异的定量遗传分析。此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大麦基因组个体之间在基因数量以及携带遗传信息上,各条染色体大部分排列和定向存在很大的差异,大麦基因组中的这些“结构”变化可能严重阻碍杂交育种中重要目标性状的重组。

张国平教授课题研究图片.png

这一研究成果对大麦种质资源利用、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的理解以及优质高产抗逆优良品种的培育等方面均具有深远意义。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47-8